来源: 数据力学
2024年12月底,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家数据局、教育部、财政部、金融监管总局、中国证监会发布《关于促进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(简称《意见》)。
《意见》强调,发展数据产业是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、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的重要举措,是推进国家大数据战略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支撑。
自2019年首次提出“数据要素”的概念以来,国家推出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培育数据要素市场。此次正式提出数据产业,是继2016年“十三五规划”提出大数据产业的又一提法。
当前市场依然处于“叫好不叫座”的阶段,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具体行动也主要出于“政治正确”的目的。
一般产业发展生命周期包括孵化期、形成期、壮大期、衰退期。目前还处于孵化期,而要满足一般的商业逻辑,需要迈过形成期,进入壮大期。
因此,作为“新兴产业”,需要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,完全可以理解。
一、数据产业的内涵
数据产业首次在政府红头文件中正式定义:
数据产业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数据资源进行产品或服务开发,并推动其流通应用所形成的新兴产业,包括数据采集汇聚、计算存储、流通交易、开发利用、安全治理和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等。
在此之前,2016年工信部发布的《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(2016-2020年)》中,对大数据产业进行定义:
大数据产业指以数据生产、采集、存储、加工、分析、服务为主的相关经济活动,包括数据资源建设、大数据软硬件产品的开发、销售和租赁活动,以及相关信息技术服务。
二者概念对比,最大的差异在于,数据产业更加突出数据作为一种资源,与相关技术相对分离,强调其具有独立的流通属性。
二、数据产业规模
《意见》的总体要求,“到2029年,数据产业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5%”。
这是什么样的概念呢?
2016年工信部制定的《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(2016-2020年)》中指出,2015年我国大数据产业业务收入2800亿元左右,2020年大数据相关产品和服务业务收入突破1万亿元,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30%左右。
2021年发布“十四五”规划中指出,到 2025 年,大数据产业测算规模突破 3 万亿元,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 25%左右。
复合增长率从30%,到25%,再到未来几年的15%,相对比较保守的要求。即使如此,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国家生产总值增长速度。
下图是其他机构发布的预测数据,可以作为参考对比。
(数据来自网络,仅供参考,侵删)
另外值得注意的是,数据产业和信息技术产业的边界并非绝对的,统计口径方面也就相对模糊,相关统计数据仅仅只能作为一个风向标。
三、六类数据产业玩家
根据北京交通大学联合清北等国内高校、华为等企业2024年发布的《数据产业图谱》,数据产业相关企业包括六大类。
《意见》将数据治理与集成企业归为“数据资源企业”,不容易理解。
根据发文附件的内容,数据治理指的是“推动数据清洗、质量检测、数据加工、数据标注、数据集成等技术和业态发展,创新数据开发治理一体化模式,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在自动化数据处理、数据标注、模型构建、预测分析等领域的应用。”
按照传统理解,往往将此视为“数据技术”的一部分。本文将针对数据资源的(初)加工与技术(设备)相对分离,充分体现了数据资源与其加工设备的独立性。
另外,数据服务企业主要是配合数据流通环节细分出来的专业性服务企业,提供数据确权、评估、交易等等服务。
数据产业地图为大家提供了一个“全景图”,可以有效帮助新进入者找到机会点,明确自身发展定位。
四、八大举措
《意见》系统性的提出了八大举措:
从一个资深从业者的视角来看,绝大部分内容都是此前在各种场合下已经提出的,并无太多新的要求。本文仅针对举措一进行简单解读。
《意见》提出加强数据产业规划布局,提出三点要求:1)优化产业发展结构;2)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;3)推动数据产业区域聚集。
首先,在产业发展结构方面,个人理解,《意见》给出的要求针对性并不强,“补短板、强基础、利长远的重大工程”等等套话。
从前面引用的“数据产业规模预测”统计表中可以看出,数据应用企业产值规模最大。看起来合理,但实际上将数据应用企业产值纳入统计值得商榷。敢问哪家企业不应用数据?还是说基于采购外部数据并以此为数据原材料进行加工、增值并进行销售的收入作为统计口径。
去掉数据应用企业,数据技术企业居首,数据基础设施企业与数据资源企业不相上下。由此不难看出,数据资源其产值规模比例严重偏小。或许这才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点,当然也是难点。
第二,在产业链协同方面,《意见》指出,“鼓励有条件的行业龙头企业、互联网平台企业设立数据业务独立经营主体,支持数据企业做强做优做大”。
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天然优势显而易见,主要限于消费者领域。这些优势在传统产业里难有大的作为。传统行业龙头企业需要承担起所在产业链资源汇聚、整合的重任。谁承担了这个角色,链主非他莫属。
第三,在数据产业区域分布方面。从相关统计数据来看,北上广江浙的区域优势依然明显。前些年尽管贵州省得到国家政策大力扶持,但并没有改变格局。
因此,《意见》中提到“发挥数据流动不受地理区位限制的优势,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”,恐怕实施起来有难度。数据资源应用,人才依然起着决定性作用。
注:本文来源网络,仅做学习交流使用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小编删除
